找到相关内容65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思想之特色--富有文学与哲学价值

    恒非审”者也。必借助第六识乃有分别审察力,所谓“审而非恒”是也。)、第七(梵言:意根,即第六识的根。是潜藏在第六识背后,有一个认知的主体-我。其作用力非常微细,不易被察觉,而全属潜意识的作用,它就是...

    熊琬教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2950346.html
  •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

    及第三能变之前六识,都依止于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前六识能见色、闻香,以至能够了知分别的,是意识。意识所依的,即是六识底下的意根,那就是第七末那识。而第七识与前六识共同所依的,内...

    月历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2950498.html
  • 佛教中关于心法的论述

    思考,如果他不能有效的影响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,他怎么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呢?   对于意根,世人一般用心来称呼,现在用大脑来称呼,过去的传统认为心意识寄托于肉心,现在则认为依赖于大脑。关于人类的思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4150658.html
  • 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结构、认知现象及复制生物的问题

    深层潜意识)的“意见”才会做成结论,第六识最后才把此结论交由“意根”(各个脑)去执行(例如产生动作或搁置)。此外还有一些内心自己的感觉,也就是一些妄想,这是第六识自己去“看”想蕴(包含大脑皮质)的记录...

    紫虚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5252083.html
  • 大相国寺法语(1)

    就是法身。我们修法老是说明心见性,就是见这个本性。   何为六根?  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 。   何为六尘?  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、尘是污染的意思。又名六境, 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352109.html
  • 论析元代佛教度脱剧—以佛教“度”与“解脱”概念为诠释观点(2)

    嗅瓦鼎沉檀;“舌”饮瓶中净水;“身”穿袈裟、倒卧蒲团、持幡幡伞盖。佛家将人的六官名曰“六根”(根为“能生”之意)。《般若经》云:“六根者,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;六尘者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也。眼见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252369.html
  • 法性空慧学概论(2)

    无心故,亦无有身;以无心故,亦无诸法’。又如大智度论说:‘意识有二种:一、念念灭,二、念念相续为意根’。在这些文字中,不但容有唯识的理论,而且很留待著发挥唯识的意趣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252685.html
  • 曹洞宗禅诗(上)

    鼻香舌咸醋。然于一一法,依根叶分布。”人们认识外物,眼根所对为色尘,耳根所对为声尘音声,鼻根所对为香尘,舌根所对为味尘 咸醋,身根所对为触尘,意根所对为法尘。六根执着于六尘。如果洞知五蕴本空,六尘非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2053500.html
  • 心识与轮回

    量度”(《唯识述记》卷一),其思虑量度有两方面含义:一是“恒审思量”,其思量的功用无时不在发挥,为第六意识生起之本,亦名“意根”(意识之根);二是思量的对象主要是内自我,思量内心深处有一恒常不变的自我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453814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概论

    取之义相也。详言之,则第六意识及第七意根所取之相也。第七末那识于隐微不知不觉之中取自我之相;其余一切义相,乃意识所取之相。以事实言,凡过去之回忆,未来之推想,名词之假设,文字之记载,无论思想到或知识到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5854301.html